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课程 丨
泰安教师考试公众号taoffcnjs
在教师招聘考试中,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中的一大流派占有重要地位,也是令大多数学员比较头疼的一个知识点。本文将对心理学中常考人物之一—桑代克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。
动物和人都有学习行为,但是动物和人的学习有什么不同?动物的学习对于人类的学习又有什么不同?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研究给出了解答。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,他于1903年写成了《教育心理学》一书,而后又发展成三卷本的《教育心理学大纲》,由此,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开始确立。
桑代克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,相信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,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是一样的,只是复杂程度不一样。所以,他以动物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,以此探索人类的学习心理。他提出了学习及联结的观点,认为这些后天获得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,而这些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,按一定规律养成的。而这些规律主要是准备率、练习律和效果律。在这里,我们主要介绍他最著名的“饿猫逃离迷笼实验”。
实验介绍
桑代克亲自设计了实验所需的迷箱。迷箱由木条钉成,中间有一个门。被门闩扣住。箱内有一块踏板,连着铰链,只要按下踏板,门闩就会提起,门就被打开。
实验中,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箱内,箱外放着食物。一开始,饿猫在箱内又抓又咬,拼命挣扎,想逃出箱子吃东西,无意中它碰到了踏板,门被打开,饿猫逃出了迷箱,吃到了食物。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后,又把它放回箱子,继续下一轮实验。猫在箱内仍然乱抓乱咬,不过逃出箱子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减少。如此反复,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,无效的动作也逐渐被排除。直到最后,猫只要一进迷箱,便去按动踏板,逃离迷箱,获得食物。
实验结论
通过实验我们看到,饿猫在无数次的尝试中,其错误行为不断减少,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逃脱方法。据此,桑代克认为,猫是在经过多次尝试错误之后,在刺激环境和正确行为之间形成了联结,从而掌握了开门的方法。桑代克将整个过程称为“试误学习”,并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:准备率、练习律和效果律。
教育启示
(1)准备率: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,随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而异。个体在准备状态(即需求)下作出反应,如果反应得到满足,以后在相同情况下就会作出相同的反应。这启示我们教育者,在进入学习活动之前,要让学习者做好相应的预备性准备,不能搞突击。
(2)练习律: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,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强。这启示我们教育者,要让学生多做有意义的练习,而不是传统的重复练习、题海战术,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动机。
(3)效果律: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根据反应是否得到满足的效果而定。对预先设定的结果进行反应,若反应得到奖励,那么刺激—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增强,若反应受到惩罚,那么刺激—反应间的联结就会减弱。这启示我们教育者,要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,巩固正确的行为,同时还要注意方法和策略,多一些正向积极的反馈。
点击关注>>泰安中公教育
考情天天知 活动早知道
关注泰安中公教育教师微信taoffcnjs,政策问题实时答,考试信息不漏看;更多信息请访问泰安教师招聘考试网
近期主推课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