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的女子为什么难嫁?因为出不起昂贵的嫁妆!

唐代的女子为什么难嫁?因为出不起昂贵的嫁妆!

唐代是婚姻观念由门第,向重财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,逐渐形成了女方注重嫁妆的习俗,(在唐代,男方无需彩礼),嫁妆越来越成为婚姻缔结的最重要因素。厚嫁造成了主要社会问题:贫女难嫁、卖女娶妇等。嫁女的消费主要是花费在嫁妆上,唐代生产力的发展,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为提供较为丰厚的嫁妆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
史书记载,唐代贫家女子出嫁时,女方随嫁种类繁多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“田、房若干”,可见人们对嫁妆的重视程度。但是,厚嫁之风的盛行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,这也使女子从一降生便受到了父母的轻视。《唐国史补》记载,唐朝名臣、诗人韦皋,西川做官时,曾成全并资助一名军士嫁娶,韦太尉资助女子的嫁妆是10贯钱(1两银=1贯铜钱=3000元,即3万)

展开全文

稍微富有的家庭,女儿出嫁的嫁妆就相对来说要高很多。《太平广记》记载了,右卫上将军伊慎,小女出嫁时,她的哥哥正好卖了南城一庄获钱1000贯(300万),便把这1000贯作为五姊妹的嫁妆。公主出嫁时,除了皇帝为其置办的嫁妆,已有的实封也是嫁妆的一部分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长公主出嫁时,钱100万贯(约30亿),实封2000户,而且,按唐代规定,百姓每年每丁应缴纳粟2石,绢2丈,绵3两,长公主嫁妆仅实封这一项就达到,粟6000石,绢6000匹,绵9000两。

唐代厚嫁之风的形成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,如贫女难嫁和卖女娶妇等。贫女难嫁,在唐诗中也多有记载,如白居易的《议婚》“生动地描写了女子已经过了法定结婚年龄,却因家庭贫困,无人来聘”的社会现象;杜甫的《负薪行》,“描述了一位以卖柴为生,年过半百却因贫穷不能出嫁的女子的悲惨遭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

货币战争(套装全5册)中信出版社
365bet技巧

货币战争(套装全5册)中信出版社

📅 07-16 🔍 9060
深入理解Java四大引用:强引用、软引用、弱引用与虚引用
“消失的”迪克牛仔:从万人大合唱到商演无人问津,他为何不红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