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无人车席卷多个配送领域,新石器无人车、菜鸟、毫末智行、白犀牛、九识智能等多个品牌都在积极布局,新产品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,无人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937亿件。在这庞大的物流网络中,末端“最后五公里”配送成本占比高达60%,成为吞噬行业利润的“黑洞”。对比传统的新能源车,无人车具有明显的降本优势。菜鸟方面透露,根据业态和运营的不同,无人车运输可将降低30%~50%的运输成本。
中国无人配送行业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到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型。随着电商、外卖、即时零售等业态爆发式增长,传统物流末端“最后五公里”成本高企、人力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,推动行业转向自动化解决方案。政策层面,多部委联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路权开放,北京、深圳等城市率先试点无人配送管理细则,为技术落地扫除障碍。资本与科技企业深度联动,自动驾驶算法、多传感器融合、无图导航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,驱动无人车、无人机从封闭园区走向开放道路,渗透至快递、商超、医疗等多元场景,重塑末端物流生态。
无人配送行业核心现状分析
1、技术路线趋于成熟,成本控制取得突破
头部企业以视觉技术为主导,逐步摆脱对高精地图与昂贵激光雷达的依赖。例如,BEV(鸟瞰图)与OCC(占用网络)算法的规模化应用,显著降低硬件成本;无图导航技术的推进进一步压缩运营门槛。无人机领域则通过垂直起降、集群调度技术突破,实现高原、海岛等复杂场景覆盖,运输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%以上。
2、应用场景从单一快递向全链路延伸
行业初期以快递配送为主,现已拓展至高频刚需领域:
即时零售:生鲜、商超即时补货,满足半小时达需求;
医疗冷链:疫苗、生物制剂等温控运输;
产业协同:如无人车与汽修、仓储企业合作,构建“智能补货+无人配送”闭环。
部分企业试水“滴滴货运式”实时调度模式,推动运力资源动态优化。
3、政策与产业协同加速商业化进程
顶层设计:北京《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》成为全国范本,明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;
地方试点:深圳发布功能型无人车上路规范,苏州、遂宁等城市规划千台级车辆部署;
企业共建:头部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,推动跨区域路权互认。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4-2029年中国无人配送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分析:
当前,无人配送行业已从“技术验证期”迈入“商业化冲刺期”。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降本形成双重推力,企业竞争焦点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构建——通过开放硬件平台、订阅软件服务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。然而,规模化的临门一脚仍系于三大关键变量:能否打通碎片化场景的运营断点,能否在区域差异中建立普适性标准,以及能否以“人车协同”重构用户体验。下一步,行业需在爆发式增长与理性校准间寻求平衡,将技术势能转化为真正的商业效能。
无人配送行业未来前景预测
1、技术迭代方向:轻量化与泛化能力升级
感知系统优化:4D毫米波雷达与固态激光雷达降低成本,提升雨雾环境可靠性;
车路云一体化:通过5G+V2X实现交通信号互联,减少局部路权依赖;
边缘计算赋能:车载AI芯片算力提升,支持实时动态路径规划。
2、商业化路径:从“工具”到“服务生态”演进
硬件即服务(HaaS):企业转向按里程/单量收费模式,降低客户初始投入;
场景融合创新:无人车与智能快递柜、社区团购仓结合,打造“无接触网格”;
跨境物流突破:依托“一带一路”试点跨境无人机配送,缩短清关时效。
3、市场格局重构:平台化运营商崛起
头部整合加速:技术型企业与物流巨头并购重组,形成全栈解决方案供应商;
细分赛道分化:快递领域由L4级无人车主导,偏远地区倾向无人机网络;
新基建配套:充换电站、远程监控中心纳入智慧城市建设,降低社会总成本。
4、社会价值拓展:低碳化与民生服务深化
减碳贡献:新能源无人车替代燃油货车,助力城市减排目标;
应急网络构建:洪灾、疫情等场景下,无人配送成为物资保障“第二通道”;
普惠物流推进:破解农村、山区末端配送难题,缩小城乡服务差距。
中国无人配送行业正站在规模化商用的临界点。技术降本与政策破冰为其铺就高速通道,而场景深耕与生态协同将成为下一步决胜关键。短期看,行业需破解成本结构与长尾难题,在即时零售、医疗冷链等高价值领域建立成熟模型;中长期则需依托“智能网联新基建”,实现从“单点智能”到“系统智能”的跃迁。
未来竞争将超越硬件参数层面,转向数据积累厚度、算法迭代效率与跨场景泛化能力的较量。企业需摒弃孤立技术路线,主动融入城市智慧交通体系,探索“无人配送即服务”的可持续模式。政策制定者亦需前瞻性布局,建立跨区域法规互认机制,为创新预留试错空间。
想要了解更多无人配送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4-2029年中国无人配送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