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果麦文化,我最近也是琢磨了挺长时间。主要是我自个儿买书、看书的过程中,老能碰见他们家出的东西,就挺好奇的,想搞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做起来的。
我就是单纯地买书。比如之前想系统看看易中天老师的《中华史》,一搜,嚯,果麦出的。行,买了一套放家里慢慢啃。这套书确实做得挺下功夫的,从装帧到里面的内容编排,感觉挺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。
我的实践过程
我媳妇儿说想给孩子找点诗歌读物,培养培养感觉。我就去网上翻,看到那个《给孩子读诗》,挺火的,一看,又是果麦的。得,下单。
这时候我就开始有点感觉了,这家公司好像啥都做?历史也做,童书也做。
再后来我自己刷手机,看到有段时间那个电视剧《去有风的地方》特别火,里面不是提到了本书嘛好像叫啥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之类的,顺手一查,果不其然,还是果麦搞出来的。他们还挺会抓热点的。
这就让我更纳闷了,我就想,他们选书到底有没有个谱?或者说,他们的主要方向是
我就特意去他们官方店或者一些大的图书平台上看他们的书单。
从头到尾翻了翻,发现种类那叫一个五花八门。
有那种经典文学,像《瓦尔登湖》这种。
也有那种比较流行的,比如一些讲生活方式、情绪管理的书,像什么《情绪自控》,《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》。
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集,比如胡辛束的《我想要两颗西柚》。
更别说跟各种综艺、影视剧合作的了,什么《心动的信号》、《喜剧之王·单口季》相关的书影联动。
我的感觉就是:他们好像没有一个特别“专”的方向,不像有些出版社,你一提就知道他们是做社科的,或者做文学的。果麦给我的感觉就是,市场上啥东西比较受欢迎,读者可能喜欢他们就赶紧跟进,把这个品类给做了。
你看,易中天老师的书,那是妥妥的畅销保证,他们抓住了。孩子们需要诗歌启蒙,他们做了。年轻人有情绪焦虑、生活迷茫,他们也出相应的书。经典作品需要新译本、新设计,他们也搞。影视剧火了能带货,他们也参与。
所以我琢磨下来,果麦的“实践”,可能就是紧跟市场,快速反应,覆盖面广。他们不太像那种死磕一个领域的“专家”,更像一个啥都卖的“大超市”,只要是好卖的、能引起关注的文化产品,他们都愿意尝试去做。这种做法,你说它没特色也行,但你说它生命力强,好像也没毛病,毕竟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,总能抓住一些畅销点。
这就是我通过自己买书、观察、查资料,对果麦文化这家公司形成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过程。也没啥特别深入的,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和博主,记录下自己这点儿实践和想法。